Sep 15, 2012

抗爭的紐約(下)

結果拖到現在才繼續寫,九月起的課程真的份量很驚人,我每天只能睡四小時--就像開學前老師們和畢業學長姐們說的一樣。好的,希望我的記憶還可以,我不打算談全部展覽的內容,就談我印象深刻的部份。上篇,抗爭的紐約(上)說過了婦運和同運,接下來要說的是勞工抗爭、種族平等權和伊斯蘭衝突。

在服飾工廠外移前,曼哈頓中城以第七大道為中心的Garment District,主要由猶太人組成的服裝產業非常興盛(之前去那裡時,帶我們的猶太老人說,當年街上每棟大樓都隨時冒著滾滾的熨斗白煙!),紐約的時尚產業從這裡起頭,勞工抗爭也從這裡開始。有趣的是,由於裁縫工人以女性居多,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會抗爭帶領者,全都是女性。她們要求合理工時、合理待遇以及健康的工作環境,經過幾次盛大的遊行和罷工,加上一些上層階級富有女性在背後以資金支持抗爭,最後資方終於妥協,紐約的裁縫工們獲得了合理的工作條件。(但多數資方為了省成本,不久後就把工廠移往南方的紐澳良了)

裁縫女工抗爭事件造就了好幾個後來長期投入勞工運動的社運明星,是的,都是女性。



再來說說Jim Crow。這個詞彙是一條法令,Jim Crow laws,指1876至1965年間針對以非裔(黑人)為主的有色人種「平等但隔離」措施。通常我們以為這個可怕的歧視只發生在南方,但它並不必然如此。紐約有沒有歧視?有,絕對有。愈貧窮、教育設施愈差、公共服務系統愈慘烈的社區,你會看到愈多非裔和拉丁裔。這是白人保護自身既得利益和社會資源的手段,過去,這個情形比現在更嚴重。在漫長的種族歧視歷史中,像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一向較多自由派的人們為此不滿,這些社區的居民們也向當局抗議:為什麼我們只能住在這種地方?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上這麼爛的公立學校?

消除歧視不只是法律上修正的程序,更是實際上公共資源分配平均的問題。實際上,當時紐約有許多人支持Jim Crow,這些人之中許多是因商業利益,他們有產業在南方各州。把非裔的社會地位壓低,對他們的產業利潤來說是有效維持穩定的。

對抗歧視是個更漫長而複雜的公民運動,我覺得甚至可以說,至今這場鬥爭都尚未結束。當然,如今的課題和過去不同了,更加入移民議題。移民是美國社會的大議題,圍繞著移民的非法打工問題和歧視問題,都是進行式。美國本身就是移民國家,只是許多美國人忘了這件事。而紐約?這裡的移民人口比例應該是全美最高,相對其他城市自由開放,但依然資源分配不均。


拍這張純粹是因為看到我們的國旗,開心了一下,哈哈。

本來想再談談都更和古蹟保存,但這個議題也大得不得了,我當時在展覽看的東西也忘得差不多了,等之後我對紐約的都更議題更熟之後再來說說我所見所知。(我選定的採訪地區是Chelsea,這個傳統上的同志特區、近年的小藝廊聚集地,現在正面臨嚴重的gentrification)

反伊斯蘭是展覽最後一站,尚未解決的問題。911之後美國反伊斯蘭情結非常強烈,紐約尤其如此。這個對立在Park51建立的過程中被推到最高。Park51是一個伊斯蘭社群中心,以禮拜和文化功能為主。問題是,它距離被炸毀的世貿遺址僅僅兩個街區。反伊斯蘭人士非常、非常的憤怒,認為市政府同意Park51的建造是對911罹難者的侮辱。但另一方面,支持宗教信仰多元的人士則極力促成它的落成。

宗教對立如同種族歧視一般難解,其實不只美國,現在伊斯蘭教徒仍在承受來自全世界異樣眼光。班上的穆斯林女孩過去在印度工作,就曾在面試時被面試人當面指責她戴頭巾,說他不認為「一個戴頭巾的女人能夠勝任我們的工作」。




先介紹到這裡。最後來看一張照片,是1979年的反核抗爭場景。以Pete Seeger為首的音樂人們在麥迪遜花園廣場開唱反對核電,票全數售完。四天後,二十萬人上Battery Park City垃圾掩埋場大規模抗爭反核。我看到照片時好感動,真的,如果我們台灣反核也能做到這個規模,台電絕對不敢這麼囂張。



好的,導覽到這裡。接下來我會寫寫在這裡採訪到的小故事,有個我想長期跟的組織真的很值得台灣的大家認識,下回見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